![]() 汽车诞生和发展的百余年来,汽车安全一直受到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消费者以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投入到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均非常重视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推出的最新车型基本上与全球同步,这也无疑促使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总体上与全球接轨。 近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监督管理加强、道路改善、驾驶员驾照考试日趋严格等多项措施以及汽车安全技术逐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在2002年达到最高值——109381人,从2001-2003年连续3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2004年之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尽管如此,汽车驾驶安全仍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可以说,汽车安全是影响每一个人的重要议题。 因此,汽车安全也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必修的功课,从只说安全的VOLVO到“为了所有人安全”的本田汽车,汽车安全成为汽车厂商宣传的核心主题之一。 汽车安全技术的第一步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欧美国家的老牌车企很早就开始关注到了汽车安全问题,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则是奔驰。 汽车的安全性开始得到重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而奔驰W111是第一个拥有碰撞吸能区设计的车型,第一次将车身划分为刚性区域和吸能变形区域,在碰撞发生时,刚性较弱的吸能区域首先变形吸收碰撞的能量,而乘员区域为刚性较强的区域,则不易发生变形。 而早在上世纪40年代,奔驰的著名设计师巴恩伊就开始注意到汽车的车身设计是决定汽车被动安全的关键,他创造性地提出特别设计转向系统、转向柱、方向盘、底盘以及车身,以确保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他说:“未来汽车上的转向系、转向柱、方向盘、底盘和车身一定会与目前的有所不同。” 可以说是巴恩伊开始了改写了汽车发展史的伟大历程,因为后来出现的许多安全设计理念和技术都与他的发明息息相关。 从1939年8月起,巴恩伊就在一个96平方米大小的木棚房里开始了他的设计研发工作。作为当今汽车安全车身技术的基础,巴恩伊在他的“Terracruiser”(1945)和“Concadoro”(1946)的新车方案中率先提出了他对被动安全的设想和未来车身的设计结合在一起思想。其中,六座的“Terracruiser”在车身中部设计了异常坚固的乘坐舱,并且前面和后面分别与塑性变形碰撞缓冲区弹性连接,它们在事故发生时能吸收碰撞所产生的动力能量。类似的安全特性在三座的“Concadoro”上也有所体现。“Concadoro”车身采用三厢结构设计,单排的座椅使得驾驶舱可以前后调整。此外,设计方案已经有了带挡板的方向盘和安全转向柱。而这个时候,汽车巨子丰田汽车尚未诞生,本田汽车仍然在专注于它的摩托车技术。 汽车史上的第一次碰撞试验,时间为1959年9月10日。测试车型正是奔驰W111,当年的碰撞测试以喷气引擎驱动汽车正面碰撞硬质壁障,已经具备了今天碰撞测试的雏形。由于碰撞测试的引入,汽车安全性方面的研发开始加速,安全带,可溃缩的转向机构,安全气囊相继出现。 未来发展:主动化 尽管世界各地的安全标准千差万别,但由于汽车工业的国际化特征,汽车大国之间通过双边及多边的合作不断对汽车安全标准、法规加以协调、整合,使该领域的国家边界日益模糊。经过近几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的发展,未来汽车安全的新概念已大致形成。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尽管被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灾害,但主动安全技术更为重要,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尤其是可以避免事后由于交通堵塞引起的可观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谓防患于未然。 我国汽车发展半个世纪历史中,有关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保险杠减振系统、乘员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的碰撞试验,防抱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电子稳定控制 (ESP),到无盲点、无视差安全后视镜及儿童座椅系统的研究,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安全技术应用到汽车上。 另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从这几年碰撞结果来看,四星级、五星级乘用车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消灭了二星级乘用车。C-NCAP的实施,较快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提升。 汽车安全技术大多是集电子、机械、材料甚至化工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性能优异、质量稳定的安全技术产品最初随着国外引进车型而装配到汽车中,造成目前我国高端安全技术产品主要由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其合资企业垄断。 当前,我国乘用车驾驶员座位基本上都安装了安全气囊,除极个别低档车型外。乘用车越高档,前后排座椅安全气囊比例就越高,如安装正面安全气囊(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及侧面安全气囊,有不少车型安装了侧面帘式安全气囊。 近些年,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对推动汽车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汽车安全技术未来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利用雷达技术和车载摄像技术开发各种自动避撞系统、利用近红外技术开发各种能监测驾驶员行为的安全系统、高性能的轮胎综合监测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驾驶员身份识别系统、安全气囊和ABS/ASR/ESP。 汽车安全一体化融合了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增加了以智能交通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预碰撞安全技术。像博世公司的“整合式主被动安全系统” (CAPS)即是基于主动安全(稳定车辆、制动功能、车辆动态)、驾驶员辅助(基于雷达和视频的系统)、被动安全(探测和传感、乘员和行人保护)以及车辆通讯(导航系统、可视化、车辆与外界通讯)四大系统于一身的一体化安全技术。一体化安全概念中,在碰撞事故发生前、中、后三个时间点上,汽车安全性体现出的作用是不同的。 随着更加先进的智能型传感器、快速响应的执行器、高性能电控单元、先进的控制策略、计算机网络技术、雷达技术、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如奥迪的侧向辅助系统、大众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以及比亚迪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等技术即可以说是安全技术中的佼佼者。 ![]() 安全技术不能取代安全意识 即使有了多种安全技术,但是不能取代的,是驾车人的安全意识。很多交通事故是因超速、酒驾,不使用安全带,和车本身的安全水平无关。作为道路的交通参与者,很多人缺乏安全的意识。除了对车辆的主动、被动安全性要求要不断提高以外,人的安全意识也应当有所提高。统计显示70%左右的交通事故是由人的因素引起的,把注意力放在出事之后车辆的被动安全指标,不如将人的意识提高,降低事故伤害的比例。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之所以中国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其原因很多,包括车辆的安全性、道路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包括驾驶人、乘坐人,也包括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几乎所有重大交通事故都存在违反交通法规、不良驾驶的行为。如何快速提高公众的汽车安全意识,是全社会面临的挑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而我国则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不能不正视汽车安全性问题。尽管近年来安全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驾乘安全保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并不代表中国公众安全意识的整体增强。汽车安全的提升并非孤立的汽车安全技术,而是全面安全意识的培养。 目前,我们在马路上仍随处可见“酒后驾驶害人害己”、“系好安全带,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关爱”等标语,表明这些本就该视为“习惯”的行为仍然普遍被人忽视。车辆的安全性固然重要,但是人的安全意识永远排在第一位,人的安全意识永远比车的安全性重要得多。安全的车辆如果开在“不安全”的人手中,也同样并不安全。 如何唤醒驾驶者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的意识,培养驾驶者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的理念,是目前我国汽车社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 在新的一年中,在我们积极了解,有计划地选择配备安全技术的轿车之余,也提高安全意识,文明行车。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